跑步也要科學化,為了替跑者量身打造的智慧鞋墊,他們收集了十萬份的跑者資料

   
        步是門檻極低的運動,初學者往往小看錯誤跑姿帶來的傷害,跑健康前先跑出一身傷。網路上對於預防跑步受傷的文章比比皆是,顯示出現代人對科學跑步的認知逐步升高。然而市面上的穿戴裝置的移動數據都是以「垂直振幅」為基礎來計算,依照個廠家算法不同,得出來的數據也有微妙的差異。

利用「垂直振幅」的間接測量,對想了解自己真正足底數據的跑者來說顯然不夠,於是Podoon的足底感壓技術解決了這類型跑者的痛點。


為什麼以鞋墊為載體?


      腳底直接接觸鞋墊。當腳接觸地面時間越長,受傷機率越大。而雙腳足部骨骼數約佔人體總量的 1/4 ,與運動損傷比較密切的關聯都會在腳上,所以跑步時足部能反應出來的數據最直接也最豐富。

     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慧跑鞋採用的都是傳統的加速度傳感器,只能監測到速度變化。Podoon採用的是分佈式薄膜壓力傳感器,可以偵測到足度的壓力位置、力度,根據數據分析使用者的跑姿。

      跑動團隊與運動科學研究機構共同開發的算法模型。在產品上線前,跑動團隊採用了10萬組跑步數據,並進行了分析歸類,與業內領先的運動科學研究機構合作,構建出了基本的算法模型。

      跑動 Podoon 智慧鞋墊於14年發想,起初由創辦人 鄭煊在跑馬拉松受傷的經驗中汲取靈感, 在廈門組成團隊研發Podoon,解決現今穿戴裝置無法解決的問題 ── 直接測量使用者的移動數據。

      15年初台灣勁嘉科技的協同創辦人 丁應傑 ( 以下簡稱Jack )加入研發團隊,成為現在跑動的兩岸團隊的雛形,Jack的加入宛如注入一股活水,鞋墊上感應晶片的優化、跑動app特有的「膝關節負荷指數」、以及即將在明年初上線的雲端健康管理服務,都成為Podoon在穿戴市場中的最大亮點。


九月受邀至台科大工業管理系所演講


Podoon和市面上穿戴的差異


      Podoon為了達到輕薄和低耗能的效果,捨棄了一般穿戴裝置都需要充電的特點,也因此鞋墊擁有兩年的壽命,解決充電模組發熱的問題,並達到IPX7的防水等級。

      一款使用者長期踩壓的裝置,內部電子零件承受人體重量,跑步過程中還需經受不斷踩壓扭曲,因此鞋墊在出廠前都會做一千萬次的折疊測試。Jack認為一款優秀的穿戴裝置必須擁有無感化體驗,使用者出門前穿鞋的動作,也順便帶上Podoon,毫無知覺地使用它。

      近年來穿戴市場不斷傳來噩耗,如Jawbone被迫轉型,現在的穿戴市場僅存Fitbit等靠小眾產品存活,Podoon為了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,除了算法上做出區隔,藉由明年初上線的健康管理雲端系統,受眾不僅限於跑者,商業模式從單純的販售鞋墊轉型為雲端服務。

      Jack表示:「目前大部分的穿戴裝置僅停留在數據收集,擁有數據分析功能的產品相對稀少,跑動在未來會把蒐集到的大數據,和台灣的醫療院所及學術機構合作,優化預防傷害功能的體驗,並回饋給使用者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